查看原文
其他

从这些相声艺人身上,我们能学到什么?

王树义老师 玉树芝兰 2022-10-23
过年好!

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是辛丑年正月初四。祝君牛年大吉,身体健康!大过年的,把知识管理和数据科学的事儿先放放,咱们聊点儿轻松的。
前些天王佩老师在语音聊天的时候,给大伙儿推荐了读库1904,我当晚就下单购买了。


其中前100多页,是郑猛采写的《说相声的》。

我读后,觉得这确实是一本好书。

作者为了写这部作品,采访的相声人士多达20多位。这本书里面写出来的仅有5位(还有几位作为了背景出现)。我很期待看到剩余的10几篇专访,想必也会非常精彩。

虽说这里包含的人数不多,却真的是把老中青不同年龄层都代表了出来。而且还暗含区分了已经红过的,和正在红的。

正在红的,往往是年轻人。他们口中,总能听到对他人的一些臧否。而老人们,却只会夸赞别人。如果不在法眼中的,不提就是。即便是被问到躲不开了,述评方法也相当委婉。

这确实是一种经历过大风大浪,摔过跟头以后,形成的人生智慧。对别人不赞同,可以当面提。可是背后说的,特别是将来要流传出去的内容,一定是夸赞,不好是负面评价。

这些饱经风霜的老艺人们,谁又没年轻气盛过呢?现在功成名就,接受采访的时候,有了这种气度和规范,也是让大家看看大浪淘沙后的「幸存者」都是啥样儿的。

即便是这样,郑猛采访出来的故事,也给了我很多的冲击。之前确实没有想到,相声界原来是这个样子的。

我是天津人。小时候儿,广播和电视里面也是不乏相声的。许多段子,说会背,真不是吹牛。然而我们看到的,都只是那些记录下来的影像和声音,并不是相声艺人们最真实的一面。

我们只会说到,什么人是「相声泰斗」、「艺术家」,但是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见到了太多他的高光时刻。

反之,有些不幸只能留下寥寥几段声音和视频的相声演员,其实才是真正的大师。在电视和收音机里面,他们的表现可能并不是最佳状态。他们更擅长的,大概是剧场和茶馆里面,与观众的交互、控场。甚至是天桥或三不管儿街头「平地抠饼、对面拿贼」的绝技。

然而这些,只有你和他们近距离接触,甚至是有了朋友乃至师承关系,才有可能真正了解。毕竟行有行规嘛。魔术师不能随便对公众透露原理和技巧,相声界的人,也不会轻易往外传「春典」。

书中的相声演员们,在不同的时代,遭遇了不同的问题。应对的方式,也各有不同。那些一直坚持下来的通用原则和秘籍,虽然不一定适合于当今的时代,却足够你咀嚼出其中的智慧。

仅举一例。

相声演员站在高光下,不可能不追逐名声。名声在今天,可能代表了财富,锦上添花的事情。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,那意味着生存资源。要在行业里面占据一席之地,能让别人区分出来,甚至传名,需要怎么做呢?

对相声行业来说,光是拜在名师的门下,还远远不够。那些你耳熟能详的大师,有的收了不少徒弟。但是很多连名字,观众都记不住。

要想被记住,你必须要有自己的创作。创作需要新颖,需要结结实实打上你自己的独特烙印,还得能够叫响,脍炙人口。多少年以后观众回忆起来,可以从许多段儿类似结构的相声里,优先联想到你这段儿。

只有这样,才算是立住了,站稳了脚跟。

有的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相声演员,在年轻的时候有强烈的危机感。在几年之间,一个劲儿逼迫自己出新的作品。这让我们看热闹的外行,感觉颇为不可思议。我们原以为的相声,不就是俩人儿穿个大褂,举着把扇子台上开聊逗乐吗?创作这种事情,难道不是梁左这样的作家负责?

但其实并非如此。梁先生这样专业的相声创作者,是可遇不可求的。大部分的相声演员,其实也不可能在职业生涯的早期,能够得上。所以他们得靠自己来完成创作或者创新的过程。这种执着于创作,又强烈感受到「同侪压力」的危机感,在一个独特的历史时代,也会给他(们)带来非常丰厚的回报。

然而光有危机感和自我鞭策,还是不够的。优秀的创作,若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,往往很难发生。

从这5位相声演员的讲述来看,今天的相声演员更难获得深度生活积累。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——毕竟我们每天从网络资讯(尤其是社会新闻)看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儿啊。甚至有些事情,比电影剧本都令人感觉不可思议。

但是这远远不够,纸上得来终觉浅。从网络上找段子,直接融进相声表演里面去,这法儿曾经在2002年春晚舞台上试过了,真不行。

即便新闻触手可得,要想获得生活积累,依然还是得靠相声演员自己去深入接触。

你会觉得,如今交通也很便捷啊,飞到某个地方立即去体验生活,难吗?

确实不容易。

老先生觉得难,大概是跑不动了。青年相声演员呢?

机会成本太高了。

到一个真实的陌生环境,呆上好几个月,去观察去交流去思考,是个很苦的事儿。别说什么「苦尽甘来」,付出之后一定能有收获吗?那可难说。

老前辈总说是因为深入生活时,某个观察对象的一句话,来了灵感,于是就创作出了优秀作品。这就叫「灵机一动」,文化圈常用「醍醐灌顶」来形容。

有人真的会获得这种好运。

许多爆红的相声演员,往往会被前辈评价,说你这就是机遇抓住了。因为以你现在的本事,和这样的赫赫威名并不相符。
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既然有人通过下功夫深入生活成功完成了创作。其他相声演员,为什么不「见贤思齐」,也去下苦工夫呢?

因为理性驱使。

买彩票,所有人都能中头奖吗?那不现实。金字塔的尖儿就这么大。如果遇不到那种特别机缘,几个月的「深入考察」时间也就「打了水漂」。那可是钱啊!即便是青年演员,也都明白,自己那点儿名气,若不抓紧变现,后面一旦热度消退,就没人认得自己了。

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上的「棉花糖实验」总被诟病。因为有的孩子,真的没多少机会吃糖。而另外的一群孩子,对糖这东西司空见惯,等得起。

所以你看,什么叫浮躁?浮躁不是一种病态的行为模式。浮躁是蕴含了理性计算的行动结果。

看完郑猛的这篇相声演员采访之后,真的觉得意犹未尽。

我不由得在想,相声的未来会如何?会不会再涌现出几十年前那些名家名段?这个传统曲艺形式,会在生活的快节奏中,被脱口秀这种笑点高密度喜剧形式「降维打击」吗?

这心操得有点儿多。不过,作为一名哏儿都相声观众,这么想想也没啥不应当。毕竟自老辈起,天津人就爱听相声,爱过有趣的生活。否则「典当吃海货,不算不会过」这种坑家败产的家训,怎么能在这个城市一代代流传下来呢?

你最近听了什么好相声没有?欢迎留言交流分享。下次咱接着聊。避免失联,别忘了关注和加星标哦!

王佩老师的公众号,也建议你多看看。总能有新的收获。


欢迎加入咱们的知识星球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